当前位置:首页 > 道家文化 > 正文内容

道家作用

admin6个月前 (10-25)道家文化135

道教有重人贵生的传统,富有“文化养生”的品格,这也是“道教文化”的在养生文化中的深刻意蕴。

关于“本体养生”。“本体”自然是哲学探讨万有存在基础的基本范畴,在道门哲学中,本体是指道体,即以道为本体。自在、整全、完美的“道”成为道门一切活动的思想导向,合乎“道”原则标准的言行举止都能得到理想的结果,实现“求以得,有罪以免”的身心安顿和天下大治。因此道门就提出了“道在养生”的观念,就是修道以养生。具体说来,就是知道、明道、修道、证道、得道的一系列过程及其结果,也可归结为“生道合一”的理念。“道”的精髓何以在“养生”呢?这是因为“道”体具有“生”的特性。《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不过是万物中有灵者,自然也为道所生。《云笈七签·元气论》深入剖析了道与人身的关系:“道生阴阳,阴阳生天地,天地生父母,父母生我身。”既然“道”是“我”生的决定者,“我”之“生”(生命、生活、生存、生长等)必然守此道。只有保有了“道”,“我”之“生”才有了持续不断的生命活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坐忘论》说:“夫人所贵者,生也。生之所贵者,道也。故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二者不相离,然后乃长久。言长久者,得道之质也。道从本质、本性上说是“周行不殆”地“长

久”存在,永不停息。在道门看来,人的存在以及社会的存在只有得到“道”,才能得以像“道”那样永恒地存在下去。《老子》第七章说:“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从而奠定了“道法自然”的养生根本原则。在道门看来,得道则生,失道则亡,概莫能外。《太上老君内观经》曰:“形所以生者,由得其道也。形所以死者,由失其道也。人能存生守道,则长存不亡也。”只有“道”在我身,则我不亡,可得长生。恰恰因为世人难以知道、信道、行道、得道、守道,所以多未能长存。于是《内观经》还说:“知道易,信道难。信道易,行道难。行道易,得道难。得道易,守道难。守道不失,身常存也。”可见,“道”对于“养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世人不能养生者,并非“道”远人,而是人自远于“道”。《养性延命录》引《妙真经》曰:“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故养生者归结一句话,所谓本体(道体)养生,那就是主体对本体的认知与体悟,进而将这种认知与体悟导向对思想、行为的自我调适,最终达到养生的一种文化养生形态。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这正是“道在养生”的深刻意蕴所在。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学习方案收藏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22310.cn/post/35.html

分享给朋友:
返回列表

上一篇:道教诗词

下一篇:道家文化困境

“道家作用” 的相关文章

道家婚姻观

道教和印度教的密教和性力派非常类似,在宇宙观和世界观上富有原始唯物主义色彩,因而一方面采行“合气”、“轮座”在内的各种修炼方法,另一方面对两国早期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其社会历史和文化的根源则都可上溯到原始农业社会生产方面的巫术和阶级分化前的母系社会遗留,而导致这些现象长期存在的现实因素则是...

道教本质

“替天行道”的基本含义就是“替放弃了统治责任的宋朝皇帝来行使封建统治的政治职能,即以非正常的手段来实现封建统治的正常职能,维护正统的封建统治秩序。”由于奸臣贼子蒙蔽圣明,使得“天道”不行,所以宋江的“替天行道”就是要替皇帝行“皇道”,因而不能说宋江举起了“替天行道”的旗帜,就表示他要造皇帝的反了。《...

道家风水文化

风水文化是中国古老的文化现象,对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道教建筑是道士布道传教,供奉、祭祀神仙和举行各种宗教仪式的场所,它不仅受到道教文化的影响,而且其建筑设计也体现了风水理念和原则。从本质上看,风水文化和道教文化是两码事情,风水立足于世俗社会的生存需要,追求现实生活中的理想环境;而...

道家文化困境

道教的衰败是一个长期的趋势。具体来讲, 它包括了三个不同层面的现象:一是道教徒自身理论和实践水平的下降, 二是道教影响力的缩小, 三是其社会形象的败坏。 一、无人领导改革道教主张「我命在我不在天」,认为有生不必有死,以一己之力,与天争胜,追求永生。据《史记.封禅书》所载,求仙之说战国时已盛...